close

故事社在這學期安排讀書會,讓大家在忙碌之餘還能自我成長。
這次請到的講師是林雅芬心理師,老師除了在諮商專業經驗豐富外,
同時也是國小的義工媽媽,因此格外了解義工們的特質和需求。


雅芬老師將課程重點放在練習,希望透過實際的操作而有親身的體驗。首先就要來畫個自己的臉,並寫上姓名、職位,以及seeinghearing
doingthinkingfeeling等項目,然後貼在牆上,接下來要做什麼呢?
大家都很好奇。


接著老師請每個人變成另一個人,想想對方平常看到什麼? 聽到什麼? 做哪些事? 想什麼? 感受到什麼? 然後寫在便利貼上,粘在對方的紙上。最後再猜猜看對方的動機是什麼?


大家忙著到處「貼別人的臉」。


貼完別人的臉後,拿回自己的臉,在小組內討論整個過程,例如什麼事是困難的? 什麼部份是簡單的? 別人寫的內容符合自己嗎? 有什麼是令你意外的描述? 原來這個活動除了訓練同理心外,也是對自我的探索。


接著老師針對大家所寫的內容進行討論,希望我們能回到對人本身的好奇,例如有些形容詞其實不夠具體,在溝通時就容易有誤解。老師進一步說明,如何表達及傾聽,包括觀察、感受、需要及請求。


尤其具體提出自己的需求,就是我們很需要練習的技巧。因此回家作業就是每天要寫一件自己的需要或是沒被滿足的需求、當時的感受、如何提出請求,也可以檢視看看平常習慣如何表達。 


第二次讀書會一開始,老師先讓大家討論及分享寫作業的心得,原來這項作業協助我們檢視自己重視的是什麼,並進一步想想如何處理可以達到目標。常常對方不一定知道我們的需求,而會使請求變成命令,所以我們要練習和對方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。


接下來老師唸幾個情境,看看自己在事件發生時的感覺是什麼? 當需求不同,產生的情緒也會不同,就會發現自己期待或看重的事物。


同樣是演光影戲掌聲很多,每個人感受不同,有人開心,有人滿足。


緊接著是「尋找需要練習」,參考人類共通的基本需要,寫下對於人際關係、自己、他人、自然、家庭、休閒的時候,最看重什麼? 藉此調整狀態和擬定策略,達成雙贏的溝通。


大家努力的整理自己。


最後,是一個對自我負責的練習。老師請大家寫下「我不得不」做哪些事,之後改句子成為:「我選擇做」哪些事,因為我需要或看重什麼。如此可以將負向情緒轉換成了解自己的需求,同時學習自我寬恕,相信當時考慮的出發點都是善意的。 


經由這些活動和討論,大家多少都有些不同的體悟,也多認識了自我的需求和溝通的技巧。相信大家的感受和收穫都很特別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mstorymag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